|
|
|
贾也:城市化——未来30年中国的红利与陷阱 |
|
发表于:2013/12/30 11:06:00 人气:3164 |
|
|
,虽然让中国经济走了上发展的快车道,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资源枯竭、环境污染、贫富差距等严重后果。
若不再加以纠正,很有可能还没尝到城市化的甜头,就过早地尝到“城市病”的苦头,就像人口红利没有尝到多少甜头,人口老龄化的危机马上到来。
二、陷阱:症状明显的“城市病”
一般而言,城市化是个市场推进的、自然而然的过程,但是中国式城市化尽显中国特色,已不是市场主导的结果,更多的则是由政府主导的结果。此言非虚,求证只需将目光投射到每次强拆,就会发现无不活跃着政府的身影。在畸形的政绩观影响下,才会有官员抛出“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”的无耻论调,他们粗俗地认为城市化就是造出无数的房子来!
1、政府举债造城:武大郎的徒子徒孙
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,往往是千篇一律的,不外乎如此:每个城市都像吃了壮阳药般,雄心勃勃,都有一个超级城市的梦想,当然这份雄心往往属于那些城市一把手们——市委书记,他们出于政绩的考量,无不想成其大,都是以打造“国际化大都市”为目标的。
据调查显示,中国有183个地级市以建设成“国际化大都市”为目标。而事实上呢,中国得到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,目前也就帝都北京和魔都上海,因此这些地级市的领导们无异于在痴人说梦。但是,这些城市和官员们并没有停止这方面的幻想,纷纷掀起了城市化“大跃进”,个个都是大手笔——大马路、大立交、大草坪、大广场……当然,也包括超豪华的行政办公大楼!
这种城市化是相当粗俗,而且绝对是个陷阱,因为它已经脱离了产业经济相配套的发展,纯粹就是一个造城运动,新城的扩张就像“新圈地运动”,总是带着血迹;而旧地盘的巩固也是打着“旧城改造”,总是掘地三尺。在政府主导下的“城市化”,个个城市俨然成了“大工地”,政府无不为房地产项目服务了,到处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打造房地产口号,什么“新天地”、“欧陆风”、“新贵族”等等,不一而足。说白了,这并不是在搞产业经济,纯粹在铺大饼,将城市铺得越来越大。城市周边在90年代是工业园区,而今换上大型居住区,清一色的楼盘。
危险就在这里,一旦大投入、大建设的停滞下来,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没活干、没钱挣、甚至没饭吃,出现这样的局面,后果相当严重:要么管理失控,成为堕落的犯罪型城市;要么人去楼空,沦为死亡的鬼城。需要提醒的是,这么多城市的扩张,涉及的往往是几百万的人口,那不是个小问题啊,这会危及国家的政局稳定,所以诚如笔者所言:城市化只发展房地产,可能就是在做坑,做出一个超级陷阱,最终把中国都陷于永劫不复之境。
毫不客气地说,我们许多城市的一把手们,基本上都是武大郎的徒子徒孙,只会做摊大饼的营生,给他们多一点面粉,他们只会想着摊更大的大饼,根本做不出其它糕点来。他们很少会考虑到如何新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,或再添一个城市副中心,也不会考虑把资源分给一些建制镇,做好城与镇相辅相成的文章,只想把镇兼并掉,一门心思地把城市做大,做得再大一些,朝着大城市、特大城市、超级城市方向发展。
于是,这一边要造大学新城,那一边要建居住新城,这一厢更要添个航空新城,那一厢要搞个产业园区……各种名目的新城,如雨后春笋地拔地而起。然而,这些所谓的新城从一开始就是个畸形病体,或者说怪胎。笔者也算有十多年的城市商业业态布局规划的经验了,说这个就很专业了。
就拿大学新城来说,为发展房地产让路,把原本处于市中心的大专院校统统清理到了城市周边,在大学城举目望去唯有大专院校,人员只有男男女女的学生。学习之余,他们又无处可去,于是躲进小旅馆去研究人体的生理构造去了。笔者每每趋车赶往“与世隔绝”的大学城,感觉总是有些异样,没有商业配套,缺乏人间气息,如果天气阴霾的话,回望大学城,恍然顿觉,这哪里是大学城啊,不就是个学生集中营而已?
畸形的城市化,当然不止于大学城,居住区更是如此。
许多定位居住区的新城,功能就个“卧城”或“睡城”而已,且不说令人诟病的空置率,就是那些入住率较高的社区,人们生活十分不方便,不能就近就业,也不能就近读书,更不能就近看病,甚至还不能就近购物,因为那里没有任何产业,没有学校,没有医院,没有一个购物中心……正因为如此,这部分人能做的是,只有浩浩荡荡地冲到市中心进行工作、学习、治病和消费,去为本身已经拥挤不堪的中心城区去添堵。即使到了双休日,城市的蜂拥模式还是不能缓解,原因就是大学城、居住区、产业区的人们纷纷都涌向市中心。
出现这样的“蜂拥效应”是怪不了谁,只能怪盲目造城的政府。与其这样,不如建一个城市的副中心,那里相应的教育、医疗、商业等配套,那些居住者
上一页|2/5|下一页
|
|
|
|
|